【仁德天主教小學校長專訪】針對學生難點設計生命教育課程 陳善科校長:讓學生學懂尊重和珍惜
教育從來不只關於書本上的知識,如何待人接物、做人處世,都是教育的一部份,甚至是更重要一部份,而「生命教育」就正正聚焦於此。仁德天主教小學重視生命教育,因為陳善科校長希望學生能夠明白生命的重要性,從而感恩生命,愛護生命。
Photo from 仁德天主教小學
位於屯門區(校網70)的仁德天主教小學,將生命教育結合了學校的天主教核心價值,陳校長解說道:「五大核心價值就是真理、義德、愛德、生命、家庭。我們希望將這些價值傳承給學生。」陳校長相信,這五大核心價值其實也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,「我來到仁德的時候,和老師一起提出了一個問題:『我們希望培養一個怎麼樣的學生,迎接20年後的挑戰?』」曾有家長問校長為什麼是20年後,「我讓家長算一算,20年後,即他們的孩子從入讀小學的6歲計起,26歲,大約是他們完成求學生涯、準備投身社會的年紀。所以我們要去預想,20年後的世界,他們所會面對的是什麼呢?」要於瞬息萬變的未來社會立身,全面的教育就正正是現在孩子最需要的。
Photo from 仁德天主教小學
而在這其中最首要的,陳校長認為是品德培育,「當然知識也重要,但缺少了品德作為支撐,局面便會完全不一樣。譬如當經濟或科技發展了,但沒有顧及對民生、環境的關注,也不會是最好的結果。」校長以膠囊咖啡的發明作例子說明:「那位發明者當時是為了大眾的方便而發明膠囊咖啡,但他現在非常後悔,因為那個膠囊極難分解,造成環境污染,但事已至此,他再後悔都已經不能阻止膠囊咖啡的生產,只能看有沒有更好的材料去取代。」陳校長補充:「所以我們希望培養出具備良好品德、價值觀的學生,當他們未來面對利益和道德的抉擇時,不會只選擇以利益為依歸。」
在陳校長如此堅定的理念下,學校的生命教育課固然豐富,「我們會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所面對的難點作針對性的教育,就像小一的學生最迫切的是適應。」陳校長補充:「我們認為最大的適應難點未必一定是在學習上,而是社交上。因為同學升上小一,很多幼稚園的朋友沒有一起升讀同一間小學,一下子沒有朋友。所以在小一的生命教育課上,我們便會透過不同的活動教同學去破冰。」
Photo from 仁德天主教小學
學生逐年升學,去到四年級,面對的又是另一個難點,「我們發現學生在四年級時比較多情緒問題,因為高小課程一下子變深,開始面對升中壓力等等,所以安排了『靜觀課』,幫助學生紓緩情緒。」陳校長拿出一個燈泡形狀的玻璃樽,內裏裝有閃粉,拿起搖一搖,立即就像飄雪水晶球,點點閃粉緩緩飄散。「這是我們的『心靈樽』,每個四年級學生都有。我們會教學生做呼吸練習,同時搖一搖樽,專心看着閃粉飄落,當下的情緒就可以像粉末一樣慢慢平靜。」陳校長笑言現在學校的靜觀課已經不只針對四年級學生,變成全校性活動。「例如我們有一個『心靈鐘』,每逢集會時都會敲一下,在那個聲音當下,所有老師、學生都會安靜,一起將心情平靜下來。」
陳校長不止一次提及學校的一個口號:「每個人都是獨特、尊貴、有價值的。」口號更配以特定手勢,讓學生耳濡目染,將說話深深刻在心上。如何讓年紀小的學生明白這抽象的意思?「我們用水果來教他們。」陳校長笑一笑接着道:「我們準備一籃蘋果,然後教學生去『望、聞、問、切』,通過動手接觸,讓他們自己發現:『看起來都是一樣的蘋果,原來其實每個都不盡相同』。」以蘋果說明人人看似一樣,但其實各有不同,而正是其不同和獨特,所以應該被珍視和尊重。
Text:Mami Editorial